江西贛州:禮地木屋蘊古風?
發(fā)布時間:2023-05-08 09:06:52 行業(yè)新聞 作者: 來源: 瀏覽次數(shù):
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高田鎮(zhèn)巖嶺村有一條經禮地到福建寧化的古驛道,驛道兩旁那一幢幢醬褐色的木屋,就像一排排剛出土的文物,它厚重、古樸的氣息,傳遞出中原古建筑文化的信息。
巖嶺至寧化的古驛道,是客家先民從贛南遷徙到閩西的主要通道之一。那時,先民們無法在一天之內穿越這條林木掩映的驛道,只好就地伐木搭寮,歇息過夜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這條杳無人煙的古驛道旁有了伐木開荒者,于是這種原為防獸、避風躲雨的寮棚,逐漸被改建成了伐木稼穡者的民居。
這種建在石砌平臺上的木屋,沒有一磚一鐵,全部由竹木架構榫接而成,它的整體空間不大,“四扇三間”式形態(tài)居多,中間的大間是議事會客的廳堂,廳堂兩側為住室。廳前安裝雙合大門,屋前多有一口供洗滌、消防用的水塘。木屋一般為兩層,樓梯大多設在屋外側,樓上三間都是住室,樓前的陽臺(吊樓)除了有著曬物等實用功能外,弧形的欄板上雕繪著種種圖案,頗有審美價值。廚房、谷倉、牛欄、豬欄、禽舍、廁所等附屬建筑,分別另建在主屋周圍,人、建筑與環(huán)境相互依存,和諧統(tǒng)一。
從歷史角度看,禮地木屋的建筑形態(tài),是中原古建筑印記在新環(huán)境中的延續(xù)。雖然在發(fā)展過程中因建筑者的創(chuàng)造、主人的喜好,使建筑風格有所突破、發(fā)展,有了一些相對特殊的地域風格,但它的主要特征自產生后一直延續(xù)至今,已經成為客家人獨有的一種傳統(tǒng)建筑文化。歷經時光洗禮創(chuàng)造積累的木屋建筑技藝,是客家人的一項重要文化資產。
隨著時代的演變,禮地木屋日漸式微。現(xiàn)在,石城縣已將部分典型的木屋加以修繕,作為客家人的一種建筑文化和歷史記憶保護下來。
上一篇: 天山下的古村落,水邊有木屋
下一篇: 返回列表